-->
2018年4月19日 星期四
Home
文創
-
出走
-
生活
-
設計
-
登山
-
臺灣文博會
2018臺灣文博會,策展人用五感體驗讓你感受山、體驗山、然後登山
文創
出走
生活
設計
登山
臺灣文博會
昨晚聽了江秀真老師的分享,你問我會有衝動想要登山嗎?
老實說,我想但我不會,因為我知道自己的能耐在那裡,
雖然我不會,但我想,所以老天用另一種方式讓我今天「登山」了。
接下來的文章,請務必搭配上方的音樂一起看喔!
一個好友邀我去臺灣文博會走走,因為去年有幸參與臺灣文博會的晚宴,那一晚真的很精彩,所以就立刻答應了好友的邀約。
先來看看網站上的介紹
:
2018年的文博會開創了新的文化概念展區,在今年的策展主軸中,從近年社會上對於設計探討的主旋律「設計如何改善生活」,更進一步的思考「在文化思考路徑中尋找設計創作的可能」,而「身體」這個重要的議題,成為貫串全場域的重要宣言。
今天參觀的是
華山概念區
這個區域總共有5個館,這篇文章分享我比較有感覺的3個館。
主題:從身體創造 Body Knowledge
【主題1】一座高山博物館:身體 / 自然 / 創造力|山岳與文明,重新思考的起點
台灣分佈超過275座海拔三千公尺以上的山岳,密集程度可謂世界之冠,由於風景各異、文化內涵豐厚,影響力更擴及不少國外登山客,他們蜂擁而至,尋求身體與心靈的洗禮。然而,大多數人對於台灣高山與自然的想像卻接近扁平,我們需要提供一個面對自然思考的深度推廣平台。至今,本地尚未出現一個以設計力介入、完整梳理這些資源的公共空間,2018年的華山文化概念館裡,即將出現台灣第一座高山博物館,重新思考山與文明、身體與創造。將那些於台灣高山上的被喚醒的知覺與感動,在充滿教育意義的文博會裡重現。
走進這個館,左手邊是10多台投影機聯合投影出大自然的景象,你可以遠觀,也可以很靠近投影幕,仔細看那葉子、花兒和蟲鳥,右手邊的走道不只是走道,抬頭一看你會發現策展人安排了巧思,登山除了注意腳邊,更重要的抬頭看看你的目標在哪兒?所以走在走道上,抬頭時你會看到什麼呢?你會看到那座山就在那兒,你會看到前面的隊友正奮力往上。
在走道中段往右拐,有兩座帳篷,有一群人坐在裡面,戴著奇怪的眼鏡,這時工作人員走過來:「你想知道走在3000公尺的高山裡,會看到什麼風景嗎?先稍候一下喔!」過了五分鐘左右,工作人員請我坐在帳篷裡,戴上VR眼鏡,3秒鐘後,我就走在高山裡,腳邊的白雪,眼前開闊的景象,好奇的轉頭左看看右看看,原來山這麼美啊!拿下VR眼鏡的那一刻,我有個衝動,想要自己上山去看看,是不是真的這麼美。
放下眼鏡,往前走一點,是關於這個展的記錄片,因為時間關係,我就沒看了。往外走想好好看看其他的部份,一轉身才發現,那10多台投影機投出的影像在這個位置看,正好。我給自己一點時間,讓心隨著影像慢慢靜下來,才走進前方用木頭搭出來的展區,準備和那一幅幅照片開始對話。
我以為只有照片和簡單介紹,走進一看才發現文字不是介紹,是「自己」的聲音。
【每次上山,我都會試著創造這樣與環境獨處的時間,與夥伴同行不一樣的是,與內心對話的聲音會更為強烈。】
【體驗到這裡冬季地形無所謂路幅寬窄,路跡已被大雪掩埋,只感受到邊坡陡峭,行進間伴隨著從冷杉林中透出來的光影。】
【我們竟能自己踩出一條新的路。】
【關於穿著冰爪行走,最迷人的一點點是,冰爪會放大走路的所有缺點。】
【雪每下一場,就改變了地形,對登山者殷勤提出邀請:沒了前人踩出的路跡,你不用再遵循別人的步伐,可以走出自己的路線。】
【四面八方都是沒人走過的雪坡,你是第一個留下足印的人,那是自由。】
【透過走路,不斷重複著當下,雖然當下會消失,但時間在自然、身體所留下的痕跡並不會消逝。】
【重點從來都不是一個人、兩個人或是五個人、十個人,也與喧囂或寂靜無關,而是找到自己的節奏,讓身體以舒適自在的姿態前進或停駐。獨行時,自己陪伴自己,結隊時,依然是自己陪伴自己】
【請問老師使用最久的裝備是什麼?這副身體】
【山沒有對錯,山只是在那裡。大景、大雨、雪崩、落石,都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】
但這區令我驚奇的不只是照片和文字,有兩個體驗藏在這一區,
一區準備了5kg、10kg、20kg、30kg的登山背包,讓你背上之後試著爬坡、下坡,
一區準備了5個耳機,裡面是5個來自大自然的聲音,多元的體驗讓你身歷其境。
【主題2】身體 / 視覺 / 創造力|前進一座山,用身體設計
視覺語言是這個世代的溝通重點,展區透過文字與圖像所組成的視覺,由設計師將「身體感受」轉化為海報圖面。海報設計猶如社會上的共通語言,在我們迎接未知之前,它就是提供想像的重要風向球。此企劃將邀集平面設計師、攝影師、藝術家,以具體的身體經驗切入設計,聚焦出文博年度主題的思想性視覺。並挑戰傳統的海報觀看方式,凝聚空間尺度藉以提升專注性,傳遞本次主題Body Knowledge的重要意涵,也傳遞創意之於社會的美好想像。
兩塊大大的黑布擋在我眼前,穿過黑布,是一個又一個黑色框框,想要看展,需要先低頭才能進入,在山的面前我們都需要低頭。
設計師與山的對話,用海報呈現出來,每一個人有三張海報,三種不同的層次,一樣的山,不一樣的體悟,周圍的黑,幫助你更快進入設計師的小宇宙。
【主題3】手造工藝:身體/手造/勞動力|耐心是一切的基本,用心成永恆
工藝是一門身體力行的功課,從工藝製作的過程切入,形成物件的要素有「人、技術、材料」,而這三個條件是透過「時間」才能相遇。材料需生長多年,而技藝養成也需要時間沈潛磨練,人同樣經歷多年生活實踐與體驗,才能深化出貼近生活的提案,這三個要素都需時間耐心等待,直到最美的相遇。在此展覽中透過「時間」的觀點,探討時間對工藝的意義,進而讓觀者也思考時間對自己的意義。
第一次導覽手冊是自己撕下來,想怎麼摺自己摺,然後跟工作人員領一片黃銅片,到旁邊穿上圍裙,挑一個工作台,準備在黃銅片敲下自己的印記。
敲完之後走到對面,拿起低倍鏡夾在手機鏡頭上,貼在不同物品上,原來這些材質這麼近看是這麼特別,這不就跟我們平常教學一樣?你是站在那裡、用什麼心態看學生呢?
最後附上江秀真老師的影片以及2018臺灣文博會參觀資訊的連結,
除了華山,還有松菸及花博爭豔館,總共三個區域,
小提醒,本篇分享的主題2&3只展到4/22,主題1展到4/29,
真的很值得,請別錯過了。
參觀資訊:https://creativexpo.tw/page.php?id=841&mid=11
江秀真老師於企業講師聯誼會的分享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XW4Q5VZ5o9g
Share this article
Facebook
Twitter
Google+
Linked In
Pin It
Related Posts
文創
出走
生活
設計
登山
臺灣文博會
Facebook Comments
較舊的文章
首頁
沒有留言
張貼留言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
張貼留言